浅谈对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指导
摘要:目的调查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现状,为护理学专业本科教育针对胜任力的培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胜任力自评问卷对海内8所医学院校的527名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结果护理学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胜任力总分为(3.03±0.40)分,处于较高水平。
近年来,跟着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护理专业本科生的数目也在逐年增多,就业形势日趋严重,就业难的题目日益突显[1],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毕业后能否顺利进入社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引起了人们的高度正视和关注。大学毕业生就业题目不仅关系到每个学生的前途,还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关系到我国社会人力资源的公道分配和经济发展的持续不乱。因此,加强对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护理专业就业现状
跟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泛博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对卫生服务的需要越来越高;我国向老龄化社会转变,从事白叟医学的人才将走俏,保健医师、家庭护士也将成为热点人才。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应予以重点搀扶。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很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目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峻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病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1.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截止2012年底我国护士总数为249.7万人,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对护士的需求将增加到286万人[2],均匀年净增加11.2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既然用人单位对护士有着大量的需求,学生又为何屡屡反映就业难呢?实在所谓的难是指自己的职业地位、薪资待遇、工们不境等。由于工作性质护士这个职业被外界良多人所歧视,良多人以为“护士只存在于病院当中,永远扮演给医生‘打下手’的角色”;另外一部门学生和家长以为护毕业生的学生就业轻易、工作不乱、待遇好,对工作的期望值非常高[3]。这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泛起良多的题目,找工作时就显得无所适从。详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自我认知不到位
毕业生面对的就业最大的困惑是自我认知不到位自我认知不到位,盲目攀比。因为自我认知不够、对自己没有做出准确、公道的评价。良多毕业生觉得自己是本科生,对自己评价过高,自傲自大。自己认知不到位、犹豫未定、当良好的就业机会到来的时候,毕业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机会,导致就业机会丧失;此外自我认知不正确,有的产生自负心理,择业期望值过高,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学校去工作,结果泛起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4]。
1.2 就业观念不准确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才观,决定着大学生对择业的期望、定位和选择,支配着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很多毕业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但愿所从事的工作大多为大城市、工作环境优、工资薪酬高、工作压力相对较小、工作福利高,只顾面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以及自身对职业的爱好能力和对职业发展远景的规划,没有考虑到社会的真正的需要,不愿意深入到艰苦的、基层地区这样真正需要自己的地方。
1.3 就业目标不明确
目前,良多毕业生就业目标不明确,都期望到大城市、大病院或者待遇高的体面岗位,而不愿意从事社区、康复、老年人护理工作;这造成大城市、大病院就业拥挤,而基层城镇、欠发达地区的护士岗位人才缺乏严峻。
1.4 就业预备不充分
跟着全国各校学生的不断扩招,护理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下降,大学生整体就业预备度不高。良多学生在校时没有当真学习,理论水平较低,对学校以及学院各种社团组织和各项学生流动不感爱好、不积极,平时参加较少,各方面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找工作时不自信;另外在校学生极少介入校园宣讲会和招聘会、关注并搜集就业信息,对于撰写个人简历技巧、如何筛选目标就业岗位等缺乏应有的技巧,造成良多毕业生学生就业难题。
2 存在的题目
2.1 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不足
我国护理教育总体上仍沿用医学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护理人才与临床实践的详细要求尚有较大差距。护理专业知识中临床护理的知识仍按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没有凸起护理的内容和特色。教授教养方法、教授教养手段单一和课程设置体系不完善。目前护理人才教育大多仍然采用传统教授教养方法,即以课堂教授教养、实践教授教养及临床见实习3种形式为主。教授教养过程中注重知识的传授,教授教养形式单一,教授教养过程中注重天然科学和实践技术,缺少人文学科的教育,缺乏从整体的角度考虑人才的培养[5]。传统的大而全、广而浅、专业方向单一的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学生的就业难题。
2.2 供求不平衡
一方面病院、医疗机构、相关单位急需大量护理人才;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形势却逐年严重,护理专业就业整体态势呈现沿海大城市、省级以上大病院人满为患,
而西部地区、各省市欠发达地区及城镇等基层单位无人问津,护理人才缺乏严峻。而毕业生对此熟悉不足,一方面毕业生苦于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无法实现个人的价值,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另一方面却有良多岗位无人应聘。此外因为高校教授教养方法呆板、课程改革落后,培养的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不能知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用人单位很难找到令自己满足的毕业生,对毕业生表现较冷。以我校近三年毕业生就业去向结构来看,有90%以上的毕业生在省市级以上综合性或者专科病院就业,到社区、医疗机构就业的几乎为零。
2.3 毕业生自身题目
(1)毕业生缺乏就业心理预备。
护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心理预备匮乏。一些学生从往届毕业生了解到,良多病院招聘都有学习成绩要求,以为学业成绩是就业成功的枢纽。同心用心埋头学习,却忽略了在校的各种学生流动,无法学会倾销自己的法和策略,忽略了对各种就业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也有部门学生把就业成功看成是拉关系、走后门的结果,从而抛却了对专业知识的努力学习,也有部门学生以为就业是学校、学院的事情,把但愿寄托在学校就业指导部分和学院相关老师身上。观念的滞后使得就业更为难题,以上这些均反映了学生在就业心理预备上的匮乏。
(2)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大多数毕业生对于个人择业尺度是倾向于去大城市、东部沿海或省会城市的大病院以及综合性病院就业,个别学生有去基层就业意向或者自主创业。大部门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对于单位提供的薪酬待遇、奖金非常看重,因此,工资收入的高低成为了毕业生就业考虑的重要尺度,对于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就更显著了。
(3)弱势群体就业艰难。
在护理行业中,基本不存在性别歧视,弱势群体主要是指家庭难题、缺乏自决心信念,学习成绩欠佳,挂科严峻,或性格内向、人际交流沟通能力差,身材矮小、相貌平同等的学生,近年来尤其是学生身材题目,个别病院招聘时直接要求报名者身高不能低于多少,这无形中良多学生被挡在了病院或其他医疗机构的大门外,成为就业难题生。
3 对策
3.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首先要确定护理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现代护理知识的临床护理、护理教育、护理治理、护理科研人才。优化课程体系,凸起专业特色。课程设置结以现代教育观、护理观为指导,强化专业培养目标,顺应世界护理教育发展的总趋势的课程体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题目的能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培养既有丰硕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又有高尚专业价值观和良好心理素质、具备自我发展和学习能力、科研能力、沟通能力等新型护理人才[6]。
3.2 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
2005年6月我国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目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国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优惠政策,如“三支一扶、农村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免费师范生”等,在这些扶助政策中面向护理类毕业生的甚少。国家应出台更多医学类毕业生就业的优惠政策,鼓励毕业生去基层乡镇卫生院就业,让他们能安心不乱地在基层工作;同时制定相应鼓励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轨制,基层病院在毕业生的工资和福利待赶上要给予一定的保证,从经济上支持他们,让他们从思惟上想留在基层,切实维护到基层、农村、社区就业毕业生的正当权益,真正享受到平等社会保障。对于在基层就业并取得凸起业绩者,提供更多深造的机会和个人发展的空间,以此激励更多的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发挥个人才华,实现个人的价值,并逐步解决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
3.3 加强学生就业指导
就业指导不仅需要学校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政策宣传、充分的各种就业信息、就业渠道如举办大型系列招聘会、宣讲会、讲授求职及口试技巧培训等服务。更需要学校能够从学生入学开始进行指导,针对护理专业就业远景和就业压力并存的特殊性,毕业生存在个人自我认知不清楚、择业期望值较高、就业观念不准确、盲目自信等特征,及时完善他们的就业心理,准确引导就业期望值,知道毕业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主意,分析出其潜伏误区;通过开展大学生职业糊口生计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礼聘专业人士开设讲座,用事实说话,先容目前国家各级医疗单位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状况,引导毕业生进行正确自我定位,树立准确的价值观和就业观,明的当前市场的需求与发展,把就业指导贯串始终,既能让学生对未来布满但愿和自信,又能让学生找准自身定位,终极达到他们的职业期望。
3.4 加强学生专业思惟教育
毕业生在临床实习,进一步接近临床加上专业社会地位的消极看法,少数学生对专业发展前途感到茫然等现象,并感慨感染到护士地位低、对工作内容单调、工作环境不好。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严峻影响了学生的专业思惟,给学生造成了诸多困惑。教师应正视护理专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让学生了解护理学科广阔的发展空间和目前存在不足,在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和逐渐成熟过程中确立自己的专业责任感、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教师要将对学科的深入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热忱和感慨感染连同教授教养内容一起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专业热情和共识,使学生热爱专业,立志为之做出不懈的努力和贡献[7]。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始终将授业与育人融为一体,在育人中教书,在教书中育人,引导学生逐渐转变思惟,形成一个“热爱专业、努力进取、开拓立异”的氛围,为护理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
3.5 着力进步毕业生综合素质
对于护理这个特殊职业来说,“德才兼备”是人才的首要前提,过硬的政治思惟素质、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纵技能至关重要;人文素质、良好的人际交流和沟通能力以及在校期间承担的团学工作经历、曾获各种奖学金、奖励以及英语、计算机、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些都被用人单位看重。现阶段,跟着护理医疗、教授教养的与国际接轨,用人单位特别是一些省级三甲病院对于应聘者英语水平也越来越正视。因此,护理毕业生应注重职业道德及身心素质、实践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进步,进步就业竞争力。用最直观的方式匡助学生接触社会、适应社会,了解就业政策和求职技巧,进步求职就业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切实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引导学生准确自我认知,使其准确面临现实,正确就业定位,调整就业期望值,进步其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率,对护理行业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
(点击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