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告:
欢迎访问台州育华(七大校区)官网!2024年的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报名工作已经拉开序幕,有意向今年报名的学员请抓紧联系我校报名,以免错过。咨询电话:0576-88195000 0576-88195005 18906566101[沈老师]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农历十月廿一
学校网站在建设中,给大家带来不便,请谅解。
18957602815 (叶老师)
当前位置:综合存档  <>  返回首页


2024成人高考《政治》新考纲“习概”简答题考点汇总

阅读数: 140人次        发布时间:2024年10月09日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2024年新增考纲内容(约33%)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整体考点都有缩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考点新增约33%,学习范围变大。

 

说明:

2024年成人高考依据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制定的《全国各类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2024年版)》命题。

专科起点升本科招生专业所对应的考试科目按《专科起点升本科招生专业与统一考试科目对照表》(教学厅〔201712号文件附件4)等有关文件执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

  导 论 部 分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立的时代背景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方面);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民族方面);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拓展(国家方面);

  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新的蓬勃生机(理论方面);

  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开辟新的境界(党的方面)。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两个结合”的重大成果

  (1)“两个结合”的重要性:“两个结合”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

  (2)如何理解“两个结合”:毛泽东第一次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提出要使马克思主义具有民族形式。习近平总结党百年来的理论创新经验,在强调坚持“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这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

  (3)“两个结合”的意义:“两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开辟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完整的科学体系

  (1)“十个明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体内容,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体系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精神,构成了这一思想体系的四梁八柱,发挥着统摄作用。

  (2)“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治国理政各方面作出的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构成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3)“十三个方面成就”对新时代伟大实践进行了科学总结,全景式地展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4)“六个必须坚持”,就是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体现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有机结合)、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联系)、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普遍联系的原理)、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进步和解放的崇高理想)。这六个方面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格和鲜明特征。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内在贯通、相互成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最有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

  5.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

  “两个确立”是党在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一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3)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它回答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性课题、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是因为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写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版本”。

  3.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深厚的实践基础和人民的广泛参与、深切认同,铸就了“四个自信”的坚实根基。(2)习近平指出:“理论上坚定清醒是思想政治上坚定清醒的前提,科学理论是理想信念坚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这是我们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支撑和根本依据。(3)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我们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的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时与势在我们一边,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独具的发展优势;我们有连绵不绝的中华5000多年文明,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根脉和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风云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我国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党的主要任务发生新变化的反映。党的十八大以后,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中国和世界关系发生新变化的反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

  (1)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科学分析,我们党及时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战略判断。一是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这说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来的“落后的社会生产”水平已经发生了新的阶段性变化。二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三是影响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很多,但主要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相互掣肘,带来很多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根源。(2)两个没有变: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三)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一以贯之

  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1)党的基本理论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2)党的基本路线是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3)党的十九大概括的以“十四个坚持”为主要内容的基本方略,反映了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性认识。

  第二章、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国梦的内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2)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基础和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题中之义和必然要求,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党的二十大进一步明确,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步,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第二步,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上,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1.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成果

  (1)在认识上不断深化,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概括形成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和重大原则,构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2)在战略上不断完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规划和总体部署,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战略支撑。(3)在实践上不断丰富,推进一系列变革性实践,实现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取得一系列标志性成果,特别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2.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是什么?

  习近平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1)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2)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这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3)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4)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5)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3.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4.中国式现代化有哪些意义?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2)中国式现代化是对西方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超越。(3)中国式现代化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

  (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1.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把握哪些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2.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哪些重大关系?要正确处理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战略与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活力与秩序、自立自强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三章、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

  1.为什么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历史奋斗中形成的。(2)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可靠保障。(3)中国共产党领导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性质、方向和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究其根本就在于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4)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1)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指南,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强大理论优势。(2)中国共产党的自身优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主要来源。(3)中国共产党能够集中全党全国力量、凝聚全民族共同意志,在各项事业中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彰显。

  (二)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1.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1)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得到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各界人士的支持和拥护。(2)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治制度体系决定的。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领导是通过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的。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制度在我国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居于统领地位。(3)中国共产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是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决定的。

  2.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党的领导是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并不是说党组织包揽包办一切、事无巨细什么都去管,而是在各级各种组织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既善于总揽全局,又善于协调各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领导统筹能力,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工作积极性,使党的领导作用贯穿于工作全过程。

  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重要意义是什么?如何做到?(1)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领导的最高原则,是党保持团结统一和强大战斗力、不断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2)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一个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重大建党原则。(3)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决策部署。(4)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5)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是完全一致的。

  (三)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

  党的领导制度是我国的根本领导制度

  (1)中国共产党领导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关键。(2)党的领导制度是一个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制度体系,主要涵盖六个方面的制度:第一,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坚实基础);第二,完善坚定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的各项制度(最高原则);第三、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主体内容);第四,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各项制度(价值追求);第五,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实践要求);第六,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坚强保证)。(3)党的领导制度是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必然反映和内在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核心,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第四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一)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1)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2)坚持人民立场,就要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3)坚持人民立场,就要热爱人民、尊重人民、敬畏人民。

  (二)坚持人民至上

  1.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尊重人民主体地位。(2)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3.人民是党的工作的最高裁决者和最终评判者

  (三)全面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指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1)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根本工作方法。(2)调查研究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是贯彻群众路线的有效途径。习近平指出:“开展调查研究就是走群众路线,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没有决策权。”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深入基层,听真话、察实情,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去把脉问诊,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要在深入分析思考上下功夫,真正把群众面临的问题发现出来,把群众的意见反映上来,把群众创造的经验总结出来。

  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1)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正确的原则和科学的思路。促进共同富裕,要把握好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总的思路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2)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高度统一的。

  第五章、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1.改革开放是我们的重要法宝(改革开放的重要性是什么?)(1)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2)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完成新时代目标任务的必然要求。(4)中国要前进,就要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除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别无他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实现改革由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的转变,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新局面。

  2.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其艰巨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1)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涉险滩、闯难关的变革。深层次矛盾加剧、利益固化的藩篱高筑、体制机制的弊病凸显,改革开放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必须勇于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维定势和固有观念;必须勇于打破部门利益、行业利益、本位思想;必须勇于跳出条条框框限制,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和顽瘴痼疾;必须勇于破解我国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中的突出问题。(2)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一场思想理论的深刻变革、改革组织方式的深刻变革、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人民广泛参与的深刻变革。(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在多年改革开放基础上的深化,是一场全面、系统、整体的制度创新。

  3.如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改什么、怎么改,这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1)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改弦易张。习近平强调:“这里面最核心的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偏离了这一条,那就南辕北辙了。”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标准,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坚定。(2)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更好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3)必须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前提)、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鲜明特征和首要任务)、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内在要求和基本目的)。习近平指出:“这‘三个进一步解放’既是改革的目的,又是改革的条件。”要通过“三个进一步解放”,不断完善各领域各方面的制度机制,使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使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需要,更好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

  1.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1)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全面性、系统性、整体性的鲜明特点,必须将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把握。(2)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3)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开放,必须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为引领,以制度建设为主线,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突破口,使各方面改革协同推进、环环相扣、形成合力。

  2.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推进?

  (1)二者的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有机整体,相辅相成,有了好的国家治理体系才能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提高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2)如何推进:第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第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第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3.全面深化改革要坚持哪些正确方法论?

  (1)增强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2)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3)统筹改革发展稳定。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发展是解决一切经济社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4)胆子要大,步子要稳。(5)坚持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三)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1.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1)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深刻反映。(2)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总结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经验得出的重要结论。(3)改革开放永无止境是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2.坚定不移把全面深化改革引向深入(1)要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2)深化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改革,形成有利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体制机制。(3)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体制机制。(4)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完善分配、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体制机制。(5)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有利于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体制机制。(6)健全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形成有利于坚持和加强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体制机制。

  3.如何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1)要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2)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3)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发展数字贸易,加快建设贸易强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4)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5)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促进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共同营造有利于发展的国际环境。

  第六章、推动高质量发展

  本章是重中之重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鲜明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1.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

  (1)新常态下的“改变”和“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2)什么是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史性跨越的新阶段,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重要阶段。

  (3)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虽然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机遇和挑战之大都前所未有,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

  2.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习近平指出,新时代抓发展,必须更加突出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发展理念从根本上决定着发展成效乃至成败,发展理念搞对了,目标任务就好定了,政策举措也就跟着好定了。

  (1)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

  (2)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

  (3)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4)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5)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必须坚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不断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重点

  (1)高质量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

  从供给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响力、核心竞争力强,产品和服务质量高。

  从需求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不断升级的需求,引领供给体系和结构的变化,不断催生新的需求。

  从投入产出看,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提高劳动效率、资本效率、土地效率、资源效率、环境效率,不断提升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从分配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投资有回报、企业有利润、员工有收入、政府有税收,并且充分反映各自按市场评价的贡献。

  从宏观经济循环看,高质量发展要求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经济发展比较平稳,不出现大的起落。

  更明确地说,高质量发展,就是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

  (2)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第一,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二)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1.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我国生产关系在制度上的体现,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地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它规定了我国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共同作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所有制结构是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决定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合理有效的分配方式和资源配置方式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所有制结构。这三个方面是经济制度体系中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部分,起着规范方向的作用,对经济制度属性和经济发展方式有决定性影响,是新时代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制度支撑。

  2.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1)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公有制经济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坚持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保证。

  (3)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

  (4)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

  (5)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是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是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托,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

  (6)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民营经济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经济组织形式,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7)发展民营经济的举措:要加快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使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引导民营企业通过自身改革发展、合规经营、转型升级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促进民营经济做大做优做强。

  3.为什么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共存?

  (1)为什么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基本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基本国情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这种所有制决定了我国在分配制度上要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如何坚持和完善基本分配制度:要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强化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充分尊重科研、技术、管理人才,建立健全数据权属、公开、共享、交易规则,更好实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要素的价值。

  4.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要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如何理解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3)如何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就是要在保证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管好那些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4)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现实需要和必然选择。

  (5)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6)依法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资本是带动各类生产要素集聚配置的重要纽带。同时,资本具有逐利本性,如不加以规范和约束,就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危害。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使之始终服从和服务于人民和国家利益。

  (三)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1.如何理解新发展格局?

  (1)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封闭的国内单循环。

  (2)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以全国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不是各地都搞自我小循环。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是针对全国而言的,不能各自为政、画地为牢。

  2.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需要怎么做?

  (1)要加强国内大循环在双循环中的主导作用,把稳定经济运行作为重点,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兜住民生底线,确保增长、就业、物价不出现大的波动,确保金融不出现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我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奠定坚实的基础。

  (2)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提升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效率和水平。要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3)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保证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3.如何大力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

  (1)着力推动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

  (2)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3)着力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科技自立自强是我国经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促进我国发展大局的关键。

  (4)着力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建立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稳固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增强在国际大循环中带动能力的迫切需要。

  (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1如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国家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1)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保持优势产业的领先地位,是支撑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基石。

  (2)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具有先导性,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引领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3)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业新体系。现代服务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4)发展现代流通产业。流通连接生产和消费。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是现代化产业体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5)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数字化是新的时代特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竞争的重点领域。

  (6)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湘成招”公众号助您顺利通过成考!

  2.为什么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如何推进?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要性: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建设农业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3)举措:第一,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第二,依托双层经营体制发展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坚持统分结合,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中国特色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第三,发展生态低碳农业;第四,赓续农耕文明,做到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五,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如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要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

  (2)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城镇化最基本的趋势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要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不能简单要求各地区在经济发展上达到同一水平,而是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

  第七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1.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

  (1)成就:经过长期努力,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宏大、门类最齐全的人才资源大国。

  (2)重要性:一方面,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教育、科技、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地位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我国正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繁重任务,迫切需要教育、科技、人才提供新的动能。

  2.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科教兴国战略,就是要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2)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

  (二)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1.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1)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2)教育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在国家发展中始终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

  2.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这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

  3.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1)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

  (2)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三)加快建设科技强国

  1.为什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要性)

  (1)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战略基石。

  (2)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风险挑战和维护国家利益的必然选择。

  (3)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2.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1)科技领域的改革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2)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开展科技攻关。

  3.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开放创新,确保国家拥有自主可控的科技创新能力。抓住了自主创新,就抓住了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就抓住了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就抓住了把握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长期稳定较快发展的关键。

  (2)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3)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是世界科技强国竞争的着力点。

  (四)加快建设人才强国

  把各方面优势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1)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

  (2)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障。

  (3)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是做好人才工作的社会条件。

  第八章、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信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首先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信,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1.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重要性)(1)人民民主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2)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等组成的制度体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在实践中显示出巨大优势。

  3.怎样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1)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3)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始终保持政治定力。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

  1.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提出、实践和发展,鲜明展示了我们党始终高举人民民主旗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坚定立场,深刻彰显了我国人民民主的鲜明特色和显著优势,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

  2.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既有完整的制度程序,也有完整的参与实践,把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贯通起来(全链条),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方面(全覆盖),聚焦国家发展大事、社会治理难事、百姓日常琐事(全方位),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内容上的整体性、运行上的协同性、人民参与上的广泛性和持续性。

  3.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评判一种民主形式好不好,实践最有说服力,人民最有发言权。全过程人民民主既能确保人民充分享有各方面权利(最广泛),又能有效促进国家治理高效和社会和谐稳定(最管用),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最真实),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三)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

  1.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是什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和实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保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好制度,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2)如何坚持和完善:要在党的领导下,不断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证各级人大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健全人大对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监督制度,维护国家统治统一,尊严、权威;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完善人大的民主民意表达平台和载体。

  2.基本政治制度(1)是什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是保障各政党、各阶层、各民族和基层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重要基础。(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人民民主的共同旗帜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十六字方针”),形成“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一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人民政协要坚持人民政协为人民,聚焦党和国家中心任务,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协商民主贯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全过程。(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民主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我国的基层自治组织: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基层民主的特点:直接性。

  3.重要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是建立在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基础上的、由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派生而来,体现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的具体政治制度,与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相衔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有效运行。

  4.全面发展协商民主(1)是什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2)重要性:协商民主是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3)两种民主形式都重要: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和人民内部各方面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这两种民主形式不是相互替代、相互否定的,而是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共同构成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特点和优势。(4)举措: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必须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统筹推进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及社会组织协商,加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四)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

  1.统一战线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强大法宝

  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1)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范围: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党外知识分子,少数民族人士,宗教界人士,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香港同胞、澳门同胞,台湾同胞及其在大陆的亲属,华侨、归侨及侨眷,其他需要联系和团结的人员。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为党外人士,重点是其中的代表人士。(2)统战工作的本质要求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是人心和力量问题。(3)统战工作的关键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发扬“团结-批评-团结”的优良传统,在尊重多样性中寻求一致性,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4)统一战线是做人的工作,搞统一战线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5)统一战线是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鲜明的特征,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战线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2)事实充分说明,对中华民族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而不是种族、血缘、地域、宗教等因素。(3)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3.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

  第九章、全面依法治国

  (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1.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

  (1)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2)全面依法治国,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2.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

  (1)我们党领导人民长期探索走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唯一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所决定的,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根本制度基础,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行动指南。

  3.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哪些原则?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是我们的法治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法治最大的区别。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根本目的是依法保障人民权益。

  (3)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

  (4)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湘成招”公众号助您顺利通过成考!

  (5)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4.统筹处理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关系

  (1)全面依法治国涉及一系列重大关系、利益格局和体制机制问题。习近平指出:“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正确处理政治和法治、改革和法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的关系。”

  (2)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反映,是全面依法治国的一个根本问题。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

  (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抓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2)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2.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1)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国家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的总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

  (2)习近平强调:“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高度重视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把全面贯彻实施宪法作为首要任务。

  3.如何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法治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骨干工程。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必须加快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三)加快建设法治中国

  建设法治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1.法治中国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到2025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初步形成;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基本形成,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2.法治中国建设的工作布局是什么?

  (1)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2)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

  (3)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

  第十章、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为什么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2)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

  (3)文化繁荣兴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

  (4)文化繁荣兴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基础。

  2.为什么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依据)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关键在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厚基础。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脉,根植在中国人内心,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也铸就了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文化自信。

  (2)党带领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坚强基石。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基础。坚定文化自信,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二)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习近平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

  1.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依据)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全面领导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力保障。

  (1)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历史的结论。

  (2)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坚持和巩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我国文化建设正确方向的必然要求。

  2.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有哪些举措?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

  (2)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

  (3)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

  3.积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

  (1)新闻舆论工作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第一位要求。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党性原则最根本的是坚持党对新闻舆论工作的领导。

  (2)新闻媒体是社会舆论的发射器和放大器,做大做强主流舆论阵地,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互联网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管好用好互联网是新形势下做好新闻舆论工作的关键。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

  1.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才能真正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要注重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抓好重点人群(党员、干部,公众人物、先进模范,青年)。

  2.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带领人民战胜艰难险阻、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精神丰碑,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3.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

  文明是现代化国家的显著标志。推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任务。

  (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1.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

  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2)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保护好、传承好文化遗产。

  2.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基本途径。

  

图片

 

  3.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1)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但我们在国际上还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中国真实形象和西方主观印象的“反差”、软实力和硬实力的“落差”。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不仅关系中国在世界文化格局中的定位,而且关系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

  (2)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习近平指出:“我国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必须使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

  (3)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根本在于传播理念,以我为主,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第十一章、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建设

  (一)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

  1.为什么说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为什么要增进民生福祉?)

  (1)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2)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

  (3)增进民生福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

  2.如何坚持在发展中增进民生福祉?

  (1)正确把握民生和发展的关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前提。一方面,发展是改善民生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持续不断改善民生,能够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调动人们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增进社会消费预期,利于扩大内需,催生新的增长点。

  (2)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

  (3)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4)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方针。

  (5)坚持人人尽责、人人享有,让所有劳动者在推动发展中分享发展成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原则。

  (二)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1.完善分配制度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分配制度是促进共同富裕的基础性制度。

  2.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有哪些举措?

  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统筹城乡就业政策体系;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健全劳动法律法规。

  3.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发挥着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的作用,是治国安邦的大问题。

  4.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人民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三)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1.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新时代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求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探索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更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

  2.完善社会治理体系

  社会治理体系是进行社会治理的基础,也是提高社会治理效能的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

  (1)理念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先导,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理念。

  (2)制度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保障。

  (3)方式方法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3.加强城乡社区治理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城乡社区是社会治理最基本的单元,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向基层下移,落实到城乡社区,有效防范化解社会矛盾和风险,维护城乡社区群众和谐稳定的生活,努力打造和谐有序、绿色文明、创新包容、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

  第十二章、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生态兴则文明兴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根本基础。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1)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重要的发展理念,也是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原则。这一理念,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道理,指明了实现发展和保护协同共生的新路径。

  (二)建设美丽中国

  1.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哪些举措?

  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习近平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1)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

  (2)推进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

  (3)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要处理好“双碳”承诺和自主行动的关系,我国承诺的“双碳”目标是确定不移的,但达到这一目标的路径和方式、节奏和力度则应该而且必须由我们自己作主,决不受他人左右。

  (4)健全绿色发展的保障体系。

  (5)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2.怎样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个生命共同体,是不可分割的生态系统。习近平指出:“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1)加快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

  (2)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科学划定自然保护地保护范围及功能分区,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

  (3)科学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

  (4)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5)推行草原森林河流湖泊湿地休养生息。

  3.如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

  必须把制度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1)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

  (3)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

  (三)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1.如何共建清洁美丽世界?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科学治理;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2.如何积极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

  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积极推进全球生物多样性治理;积极打造绿色“一带一路”。

  第十三章、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

  (一)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1.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1)国家安全的内涵:国家安全是指国家政权、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人民福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对处于没有危险和不受内外威胁的状态,以及保障持续安全状态的能力。(2)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3)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复杂的国家安全形势,特别是各种威胁和挑战联动效应凸显。从外部环境来看,世界战略格局、全球治理体系、综合国力竞争进入深度变迁的历史进程,气候变化、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日趋尖锐复杂,地区热点和局部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严峻挑战。

  从内部环境来看,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科技创新能力存在卡点瓶颈,粮食、能源、资源、金融和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面临重大考验,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不少挑战,重点领域风险敞口加大。风险呈现形态更加复杂,既有显性风险又有隐性风险,既有周期性风险又有结构性风险,既有可以预料的风险又有难以预料的风险,既有“黑天鹅”事件又有“灰犀牛”事件,而且各类风险成因多样、彼此交织。

  2.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基本遵循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持把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

  (二)构建统筹各领域安全的新安全格局

  1.统筹发展和安全(1)发展和安全是两件大事。发展解决的是动力问题,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支撑;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行稳致远的坚强柱石。(2)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大的安全。(3)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发展只能是“镜花水月”,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毁于一旦。(4)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2.把维护政治安全放在首要位置(1)政治安全涉及国家主权、政权、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稳固,是一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是一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2)政治安全与人民安全、国家利益至上是有机统一的。政治安全是维护人民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根本保证;人民安全居于中心地位,国家安全归根到底是保障人民利益;国家利益至上是实现政治安全和人民安全的要求和原则。

  3.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维护国土安全;维护经济安全;维护社会安全;维护网络、人工智能、数据安全;维护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维护外部安全。

  第十四章、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

  (一)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

  1.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坚强后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2.新时代人民军队使命任务是什么?(四个战略支撑)人民军队是执行党的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党和人民所需就是军队使命任务所系。(1)为巩固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提供战略支撑。(2)为捍卫国家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提供战略支撑。(3)为维护我国海外利益提供战略支撑。(4)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二)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1.强军目标的科学内涵是什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1)听党指挥是灵魂,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永远不变的军魂。实践证明,听党指挥是人民军队建设的首要,是人民军队的命脉所在。(2)能打胜仗是核心,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人民军队必须牢固树立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的标准。(3)作风优良是保证,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2.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的战略安排力争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到21世纪中叶把人民军队全面建成世界一流军队。

  (三)加快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快把人民军队建成世界一流军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要求。

  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1)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建军的一条基本原则。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建军之本、强军之魂。(2)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必须有一整套制度作保证。(3)军委主席负责制是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制度和根本实现形式,在党领导军队的一整套制度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居于统领地位。

  2.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政治建军是人民军队的立军之本;改革是决定人民军队发展壮大、制胜未来的关键一招;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是军事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强军之道,要在得人;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的基本方式。

  3.巩固提高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本依托,国防建设是经济建设的安全保障。走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2)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是我党我军特有的政治优势。

  第十五章、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一)全面准确理解和贯彻“一国两制”方针

  1.为什么说“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创举?(其重大意义是什么?)

  (1)“一国两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的重要成果。

  (2)“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构想。

  (3)“一国两制”为国际社会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2.准确把握“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

  (1)牢牢把握“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一国两制”的根本宗旨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2)准确把握“一国”和“两制”的关系。“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

  “一国”是实行“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生于“一国”,并统一于“一国”之内。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在这个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照顾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允许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3)坚持中央全面管治权和保障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权相统一。

  我国是单一制国家,中央对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在内的所有地方行政区域拥有全面管治权。全面管治权与高度自治权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全面管治权是授权特别行政区高度自治的前提和基础,高度自治权是中央行使全面管治权的体现。中央授予多少权力,特别行政区就享有多少权力,不存在所谓“剩余权力”。

  在任何情况下,特别行政区行使高度自治权都不得损害国家主权和全面管治权,更不能以高度自治权对抗全面管治权。同时,中央充分尊重和坚定维护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法享有的高度自治权。

  (4)坚定落实“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原则。要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爱国者治澳”,把特别行政区管治权牢牢掌握在爱国者手中,这是事关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事关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的根本原则,是保证香港、澳门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5)坚持依法治港治澳。

  (二)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

  1.推动香港由乱到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

  “一国两制”的提出首先是为了实现和维护国家统一,任何危害国家主权安全、挑战中央权力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权威、利用香港对内地进行渗透破坏的活动,都是对底线的触碰,都是绝不能允许的。

  2.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1)积极主动助力国家全面开放。

  (2)积极主动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3)积极主动参与国家治理实践。

  (4)积极主动促进国际人文交流。

  (三)推进祖国完全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1)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台湾同胞定然不会缺席。两岸同胞要携手同心,共圆中国梦,共担民族复兴的责任,共享民族复兴的荣耀。

  (2)“台独”分裂是祖国统一的最大障碍,是民族复兴的严重隐患。我们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愿意为和平统一创造广阔空间,但绝不为各种形式的“台独”分裂活动留下任何空间。

  (3)外部干涉势力是祖国统一的突出障碍。

  2.坚持贯彻新时代党解决台湾问题的总体方略

  (1)必须坚持党中央对对台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这是统一的根本保证。

  (2)坚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推进祖国统一,这是统一的历史方位。

  (3)坚持在祖国大陆发展进步基础上解决台湾问题,这是统一的战略思路。

  (4)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这是统一的大政方针。

  (5)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和“九二共识”,这是统一的政治基础。

  (6)坚持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这是统一的实践途径。

  (7)坚持团结台湾同胞、争取台湾民心,这是统一的根本动力。

  (8)坚持粉碎“台独”分裂图谋,这是统一的必然要求。

  (9)坚持反对外部势力干涉,这是统一的外部条件。

  (10)坚持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统一的战略支撑。

  3.牢牢把握两岸关系主导权和主动权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是实现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

  (2)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

  (3)坚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前景,但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第十六章、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新时代中国外交在大变局中开创新局

  1.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放眼世界,我们面对的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另一方面,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全球性问题加剧,人类处在一个危机交织叠加、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我们生活的世界充满希望也充满挑战,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2.中国必须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建立在正确的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基础之上;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正确的原则要求;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展现独特风范。

  (二)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

  1.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2)走和平发展道路是由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3)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作出的必然选择。(4)走和平发展道路符合历史潮流、顺应世界大势。

  2.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1)走和平发展道路,就要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始终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2)走和平发展道路,既要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3.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1)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就是要秉持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原则,走出一条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2)推进大国协调合作,构建和平共处、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格局,是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3)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4)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5)秉持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学互鉴理念,构建新型政党关系。

  4.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我国对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中国外交的神圣使命。

  (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和重要依托

  (1)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全人类共同价值包含当今时代人类价值观优秀成果,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的共同事业,公平正义是人类的共同理想,民主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2)安全是发展的前提,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的愿望,是各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各国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别国内政,坚持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坚持统筹维护传统领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3)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

  2.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1)全球治理观:共商共建共享(2)多边主义符合各国人民利益,是维护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3)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和巩固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果,积极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体制,加强国际社会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4)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最终要靠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将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支持联合国发挥积极作用,支持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3.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共建“一带一路”是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共赢路径的顶层设计,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1)共建“一带一路”,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全面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内容)。这一倡议的核心内涵,是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共同繁荣。这一倡议的最高目标,是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2)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不针对谁也不排除谁;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中国同世界共享机遇、共谋发展的阳光大道,不是这样那样的所谓“陷阱”,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一带一路”建设跨越不同地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明,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国际公共产品,是世界各国人民携手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第十七章、全面从严治党

  (一)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是党的建设的一贯要求和根本方针。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鲜明主题。

  1.为什么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必要性)

  (1)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新形势下推进伟大事业、进行伟大斗争、实现伟大梦想的必然要求。

  (2)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是把党锻造成为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迫切需要。

  2.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1)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2)方针: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

  (3)主线: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

  (4)统领: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

  (5)根基: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

  (6)着力点: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

  (7)布局: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

  (8)重中之重: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

  (9)目标: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二)以政治建设为统领深入推进党的建设

  1.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1)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

  (2)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3)保证全党服从中央,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

  2.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

  (1)加强思想建设是坚守理想信念、坚定革命意志的前提。

  (2)加强思想建设是保持政治上清醒坚定、行动上团结统一的要求。

  (3)加强思想建设是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3.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1)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是重点。

  (2)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是关键。

  4.以严的基调强化正风肃纪

  (1)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

  (2)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就要靠严明纪律和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是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5.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

  (三)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

  腐败是危害党的生命力和战斗力的最大毒瘤,是党长期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反腐败是最彻底的自我革命,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答题”。

  (四)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1.党的自我革命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1)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给出了第一个答案,这就是“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的伟大实践,开辟了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新境界。

  (2)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最鲜明的品格。

  2.伟大自我革命与伟大社会革命之间的关系

  要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以伟大社会革命促进伟大自我革命,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

简答题:

1、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各项工作;坚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坚持严密党的组织体系;坚持造就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坚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持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坚持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坚持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

2.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什么?

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为什么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位?

答案要点:把政治建设纳⼊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并摆在⾸位,是新时代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创新,体现了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刻认识,有着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理论依据

 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具有崇⾼政治理想、⾼尚政治追求、纯洁政治品质、严明政治纪律。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从谈起。

 (2)实践依据

 从全⾯从严治党的实践看,党的政治建设决定党的建设⽅向和效果,不抓党的政治建设或背离党的政治建设指引的⽅向,党的其他建设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党内存在的很多问题都同政治问题相关联,都是因为党的政治建设没有抓紧、没有抓实。只有党的政治建设抓好了,党的政治⽅向、政治⽴场、政治⼤局把握住了,党的政治能⼒提⾼了,党的建设才能夯基固本。

4、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为哪些方面?

答:坚持以维护党中央权威为统领加强党对对外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使命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根本增强战略自信;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坚持以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基础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以深化外交布局为依托打造全球伙伴关系;坚持以公平正义为理念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坚持以国家核心利益为底线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以对外工作优良传统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为方向塑造中国外交独特风范。

5、如何准确把握⼀国两制的关系?

答:(1⼀国两制的含义

作为⼀项基本国策,⼀国两制是指在统⼀的国家之内,国家主体实⾏社会主义制度,个别地区依法实⾏资本主义制度。⼀国两制⽅针是⼀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国两制⽅针的最⾼原则,在这个前提下,⾹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度⾃治权。

2)把握⼀国两制的关系

⼀国是实⾏两制的前提和基础,两制从属和派⽣于⼀国,并统⼀于⼀国之内。习近平指出:“‘⼀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就愈彰显;⼀国底线越牢,两制空间就越⼤。⼀国之内的两制并⾮等量齐观、⽐肩并列,国家的主体必须实⾏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在这个前提下,从实际出发,充分照顾到港澳地区的历史和现实情况,允许其保持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6、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哪些方面?

答:明确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军之本、强军之魂;明确强国必须强军;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明确军队是要准备打仗的;明确推进强军事业必须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强军、人才强军、依法治军;明确改革是强军的必由之路;明确科技是核心战斗力;明确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明确依法治军是我们党建军治军基本方式;明确军民融合发展是兴国之举、强军之策;明确作风优良是我军鲜明特色和政治优势。

7、为什么说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个重⼤原则?

答案要点:

发展和安全是两件⼤事。统筹发展和安全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个重⼤原则。其主要原因包括:

 (1)发展解决的是动⼒问题,是推动国家和民族赓续绵延的根本⽀撑;安全解决的是保障问题,是确保国家和民族⾏稳致远的坚强柱⽯。

 (2)发展具有基础性、根本性,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发展就是最⼤的安全。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和保障,没有国家安全,发展只能是镜花⽔⽉,取得的成果也可能毁于⼀旦。

 (3)发展和安全是⼀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同步推进。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把国家安全同经济社会发展⼀起谋划、⼀起部署,既善于运⽤发展成果夯实国家安全的实⼒基础,又善于塑造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安全环境,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保发展,努⼒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

 牢牢守住安全发展这条底线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8、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坚持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持生态兴则文明兴;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深刻革命;坚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9、如何理解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答案要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让人民生活越过越好。习近平指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们党的根本执政理念,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扎实推进各项民生事业,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增进民生福祉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在10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无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始终不渝为实现人民利益而奋斗,始终致力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增进民生福祉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习近平指出:适应人民群众需求变化,努力办好各项民生事业,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是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表现为人的目的,而人并不是生产的目的。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生产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目的,只有让人民共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发展成果,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0、如何理解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答案要点:国家强大、民族兴盛、社会发展,不仅需要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也需要高度繁荣的精神文明。习近平强调: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文化繁荣兴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之义。文化繁荣兴盛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内在要求。文化繁荣兴盛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前提基础。

11、网信工作的使命任务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党管互联网;坚持网信为民;坚持走中国特色治网之道;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坚持筑牢国家网络安全屏障;坚持发挥信息化驱动引领作用;坚持依法管网、依法办网、依法上网;坚持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坚持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网信工队伍。

12、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

13、为什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答: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

14.加强和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要辩证把握好四方面关系是什么?

答:一是把握好固守圆心和扩大共识的关系,就是要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圆心,把团结根基筑牢靠,同时要不断增进共识,扩大团结范围,形成更大的同心圆。二是把握好潜绩和显绩的关系,就是要坚持正确政绩观,既要做看得见的显绩,更要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脚踏实地、步步为营,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三是把握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就是要把方针政策的原则性与对策举措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既站稳立场、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拿捏好分寸,把握好尺度,做到宽严不误。四是把握好团结和斗争的关系,就是要把团结与斗争统一起来,既善于团结,达成有原则、负责任的团结,又善于斗争,在斗争中争取团结,努力形成牢不可破的真团结。这四方面关系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为把握统一战线的政治性和策略性、推动统战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原则和方法。

15、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答:人民满意是发展教育的根本尺度。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努力让每个人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增强人民的教育获得感,不断满足人民对更好教育的期盼。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

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16、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在经济总量规模继续扩大的同时不断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我国的社会事业发展、文化事业繁荣、生态环境美好、国际地位提升、国防和安全能力增强等提供强大的物质和技术保障。第二,高质量发展是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证。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不断增进人民福祉,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更好地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促进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扎实的进展。第三,高质量发展是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高质量发展,才能确保重要产业、基础设施、战略资源、重大科技等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有效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提供重要支撑。

17、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答: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有机整体,两句话都讲,才是完整的、全面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无论改什么、怎么改,都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通过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明确了改革的鲜明指向和时代要求,就是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增强我国制度活力,把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这一总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改革开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于新时代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对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18、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把握总目标,实施好六个紧紧围绕的路线图是什么?

答: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这六个方面明确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深化改革的分目标,规定了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的基本遵循,构建起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工程。

19、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 如何尊重人民首创精神?

答:我们党历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始终把政治智慧的增长、执政本领的增强深深扎根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之中。正是因为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国家发展,充分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热情,我们的事业才能不断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相统一,大胆探索、勇于开拓,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创造活力,营造激励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健全创新的激励机制,打破阻碍创新的壁垒,把蕴藏于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创造力焕发出来。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就要及时发现、总结、概括人民群众实践中形成的新鲜经验,使之上升为理论和政策,更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20、为什么要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答: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真正做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必须落实到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在推动共同富裕过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决不能允许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要从全局角度来把握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不是所有人都同时富裕,也不是所有地区同时达到一个富裕水准。要处理好先富和共富的关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同时要积极推动先富带后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保持历史耐心、进行不懈努力,根据现有条件把能做的事情尽量做起来,积小胜为大胜,不断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21、为什么要健全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

答: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体制,是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是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直接体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加强党中央对党和国家重大工作的领导。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加强党中央对重大工作的领导,必须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

22、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答: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迈上新的大台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新发展格局,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更加健全,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再上新台阶,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明显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社会保持长期稳定,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全面加强,基本实现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23、党的二十大集中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是什么?

答: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24.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什么?

答: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本质要求符合人类现代化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规定性,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发展道路和根本方向、总体布局和战略要求,以及对人类文明和世界发展的重大意义,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遵循。

25.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劾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意义是什么?

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28.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答: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上一篇:2024年成考英语准确率翻倍的蒙题技巧(实在不会,可以参考)
下一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毛概重点复习资料
 
相关新闻
·浙江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文件通知
·学习平台
·《浙江省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实施细则(试行)》
·浙江省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各院校学习平台入口及期末成绩查询
·成人教育招生信息
·浙江省各高等院校期末考试通知一览
·2024年浙江农林大学继续教育成人高等学历(本科)招生简章
·2024年成考英语准确率翻倍的蒙题技巧(实在不会,可以参考)
·2024成人高考《政治》新考纲“习概”简答题考点汇总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马哲-毛概重点复习资料
·2024年成考专升本高等数学答题技巧
·2024年成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答题技巧
·2024年成考专升本医学综合答题技巧
·2024年成考专升本教育理论答题技巧
·2024年成考专升本政治答题技巧
·专升本政治知识点
特别推荐    
育华学校常年招生项目 育华学校常年招生项目

·台州育华教育2023级成人高等教育
·如何从学信网下载电子注册备案表?
·2025年成教学历(高起专/专升本)报
·社会是如何看待成人学历文凭?学
·台州育华(学历教育)招生各高校备案表
·职称认定和职称评审的区别是什么
·嘉兴学院召开2021年继续教育函授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召开2021年成人
·喜报|热烈祝贺台州育华教育荣获“
·热烈祝贺台州市路桥区育华学校荣
最新新闻    
·2024年浙江省成人高校招生录取最
·提升学历的重要性(6个理由说服你)
·台州育华教育2023级成人高等教育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需要来一场职
·【110周年校庆】嘉兴大学办学110
·【110周年校庆】嘉兴大学办学110
·浙江工商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召开高
·毕业季成人高考的本科毕业论文怎
·2024年成人高考改革变化,我们要
·成人高考:一个可靠的学历提升途径
·学历提升的十大好处,说了无数次
·听说成考学历没有用?点进来告诉
·2024年成考新生,如何查询学籍信
·2024年成考学历能抵税?最高可得1
·建议收藏 | 2024年成人高考题型分
·成考改革!函授取消倒计时,以后
课程列表    
·浙江工商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浙江农林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成人高等学
·宁波大学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本科
·衢州职业技术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
·嘉兴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
·丽水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