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加强道德修养 锤炼道德品质
【命题趋势分析】
本章属于道德总论部分,考查题型以识记型选择题为主,在传统道德部分,注意名言警句中所反映的道德传统,这是考研政治惯用的命题手段。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特别是反对复古主义、虚无主义思潮部分,以及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体主义原则部分,可以结合材料考查理解应用型题目。
【知识点解析】
第一节 道德及其历史发展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一、道德的本质、功能与作用
1.道德的本质
道德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如何理解?)
首先,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
其次,社会经济关系所表现出来的利益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
再次,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关系,因此,道德也必然带有阶级属性。
最后,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必然引起道德的变化。
道德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以能动的方式来把握世界,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
2.道德的主要功能
道德的功能,是指道德作为社会意识的特殊形式对于社会发展所具有的功效与能力。在道德的功能系统中,主要的功能是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
(1)道德的认识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会现实特别是反映社会经济关系的功效与能力。道德往往借助于道德观念、道德准则、道德理想等形式,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道德生活的规律和原则,使人们的道德实践建立在明辨善恶的认识基础上,从而正确选择自己的道德行为,积极塑造自身的道德人格。
(2)道德的调节功能是指道德通过评价等方式,指导和纠正人们的行为和实践活动,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功效与能力。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会功能。道德评价是道德调节的主要形式,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是道德调节所赖以发挥作用的力量。在社会生活中,道德调节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其他社会调节手段密切配合、共同发挥调节效用的。【2011.13】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还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辩护功能、沟通功能等,这些功能都是道德的认识功能和调节功能在某些方面的具体体现,都建立在这两种功能的基础之上(派生功能)。
3.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的社会作用。
道德的社会作用主要表现在:
(1) 道德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2) 道德是影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3) 道德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有着重大的影响;(4) 道德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5) 道德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的自我完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6)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是阶级斗争的重要工具。
在看到道德具有重大的社会作用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道德发挥作用的性质并不都是一样的。只有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和进步阶级利益的道德,才会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就不利于甚至阻碍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的提高。道德的力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道德的历史发展
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形态,与此相适应,出现了道德发展的五种历史类型,即原始社会的道德、奴隶社会的道德、封建社会的道德、资本主义社会的道德、社会主义社会的道德。在社会主义社会,有一部分先进分子,还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
人类道德的发展,是一个曲折上升的历史过程。虽然在一定时期可能有某种停滞或倒退现象,但道德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前进的,是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发展的。
道德发展的规律是: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过程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进程大体一致。
人类道德进步的主要表现是:
(1)道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2)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式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
(3)道德的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
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
(1)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诗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中国古代思想家强调在“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当“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见利思义”,主张“义然后取”,反对“重利轻义”和“见利忘义”。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一直尊重人的尊严和价值,崇尚“仁爱”原则,主张“仁者爱人”,强调要“推己及人”,关心他人。孔子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克己复礼为仁”,“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也强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苟子则强调“仁者自爱”。墨子从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功利原则的角度,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从仁爱精神出发,我国古人主张“和为贵”,提出了“亲仁善邻,国之宝也”的思想
(3)讲求谦敬礼让,强调克骄防矜。“恭敬之心,礼也”。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礼是人与其他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也是人的立身之本和区分人格高低的标准。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左传》上也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中国传统道德在提倡谦敬礼让的同时,提醒人们“事思敬”,“不居功”,“择善而从”。老子曾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事实,告诫人们不要“自矜”、“自伐”、“自是”。
(4)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 “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的需要。孟子把智看成是判断是非善恶的一种能力,认为“是非之心,智也”。在古人看来,“明智”则必须“好学”,《礼记·中庸》强调“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求人们通过勤奋学习,学以成德,学以成性,“变化气质”。
(6)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要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人们应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吾日三省吾身”。荀子认为,“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墨家也非常重视“修身”,强调“察色修身”和“以身戴行”,注重社会环境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影响。
二、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的道德传统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精华和糟粕)正确对待中华民族道德传统,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既不能全盘肯定、全面照搬,也不能全盘否定、全面抛弃。要按照是否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是否有利于建设和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是否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否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标准,做好取舍和创造性的转化工作。(扬弃)
在对待传统道德的问题上,要反对两种错误思潮。(对两种错误思潮的批判)
一种是文化复古主义思潮,即所谓“返本开新”。另一种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全盘否定传统道德。这两种思潮都是错误的,都割裂了共性和个性、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复古论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只承认其一般性、普遍性而否定其个别性和特殊性,把传统的东西与现代的事物完全等同,这实际上是否定道德的历史和发展。
虚无论则只承认中国传统道德的个别性、特殊性,而否定中国传统道德的一般性、普遍性,这实际上也就割断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
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无论是复古论还是虚无论,都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文化的进步产生了十分消极的影响。在对待中国传统道德的问题上,我们要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注意科学辨析,自觉避免各种错误倾向的影响。
在对待其他民族或国家的道德文明成果的问题上,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既反对全盘西化、机械照搬,又反对全盘否定、盲目排外,在批判的基础上加以借鉴、吸收,剔除其带有阶级和时代局限性的糟粕,吸收其带有普遍性和一般性、对今天有积极意义的精华.
第三节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革命气概、精神品质和道德情操。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既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实要求,也有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道德价值导向的重要任务。
市场经济可以和不同的经济制度与政治制度相结合。要把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加快社会主义道德文化建设,有助于保证市场经济沿着社会主义轨道有序健康的发展。
建立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确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遵循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质、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已成为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紧迫任务。
坚持公民承担社会责任与社会尊重个人合法权益相一致,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着力培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道德环境和有力的道义支撑。
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自主与监督、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正确发挥社会主义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导向作用,形成和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发挥市场经济的积极效应,避免市场经济的消极效应,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道德建设核心的问题,实质上是“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提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具有深刻的理论依据和坚实的实践基础。(为什么?)
(1)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人际关系的客观要求。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条件下,每个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建设者都在为社会、为他人同时也是为自己而劳动和工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权利和义务不再分属于两个对立的阶级,而是统一于人民自己身上,每个人都是服务对象,又都为他人服务,全体人民通过社会分工和相互服务来实现共同利益。
(2)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为人民服务,不仅在于人们在一切经济活动中应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效率与公平、先富与共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规范,更在于强调在国家的宏观调控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引导、制约下,每个市场主体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更自觉、更积极、更规范地在自主的基础上为人民、为社会服务,要求市场主体把自身的特殊利益同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3)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
(4)为人民服务体现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的统一。
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在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集体主义原则是指导人们行为选择的主导性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为什么?)
(1) 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经济前提;
(2) 以工人阶级为领导阶级、以共产党为执政党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国体、政体,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政治前提;
(3)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集体主义的实施创造了文化前提。
l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的内容如下:
(1)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体现着个人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集体所有成员共同利益的统一。同时,每个人的正当利益,又都是集体利益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冲突,尤其是发生激烈冲突的时候,必须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即个人应当以大局为重,使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在必要时,为集体利益作出牺牲。
(3)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强调重视和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集体主义为培养人的健全人格、鲜明个性和创新精神提供了道义保障。对于集体主义来说,只有个人的价值、尊严得到实现,个人的正当利益得到保证,集体才能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l 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道德要求具体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无私奉献、一心为公。这是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共产党员、先进分子应努力达到的道德目标。
二是先公后私、先人后己。这是已经具有较高的社会主义道德觉悟的人们能够达到的道德目标。
三是公私兼顾,不损公肥私。这是对我国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3.宣传和弘扬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人类的道德理想,而且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表现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建设,要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离开现实的道德状况,只谈共产主义道德的崇高理想,就会脱离实际;忘记共产主义道德的远大理想,只谈道德的基本要求和最低要求,就会失去前进的方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行为准则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社会主义道德与共产主义道德的关系)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辱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一定社会思想道德原则和规范的体现和表达。荣辱观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不同时代、不同阶级、不同利益集团都有自己的荣辱观。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2.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客观要求
(1)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要求。
(2)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方向。
(3)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引领社会风尚的一面旗帜。
3.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社会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对于大学生成长成才和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具有重要的规范、激励和指导作用。(重要意义)
(1)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增强人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
(2)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3) 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能够使社会成员自觉内化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强化道德自律意识,坚定道德意志和信念,明荣知耻、扬荣弃耻、提升人格、敦化风气,推动维系社会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道德风尚的形成。
第四节 恪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第一次系统明确地提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一、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
“爱国守法”,强调公民应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精神,自觉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和护法;
“明礼诚信”,强调公民应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诚恳待人;
“团结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和睦友好、互相帮助、与人友善;
“勤俭自强”,强调公民应努力工作、勤俭节约、积极进取;
“敬业奉献”,强调公民应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
二、加强诚信道德建设
公民道德建设以诚实守信为重点,【2010.13题】诚实就是真实无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守信就是重诺言,讲信誉,守信用。诚实和守信是统一的。就个人而言,诚实守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单位而言,诚实守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就社会而言,诚实守信是正常秩序的基本保证;就国家而言,诚实守信是良好的国际形象。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更加需要大力倡导诚实守信的美德。
首先,诚实守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其次,诚实守信是职业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
最后,诚实守信是做人的一项基本道德准则。
实践证明,把诚信建设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来抓,能够带动和促进整个公民道德建设取得实际效果和实质进展。
三、锤炼个人品德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最终要落实到提高个人品德上,加强个人品德建设贯穿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的始终。
1.个人品德与道德修养
个人品德是通过个人自觉的道德修养和社会道德教育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习惯。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道德要求的强烈认同,对道德情感的充分表达,对社会道德规范的执着践履。
l 个人品德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其一,实践性。个人品德不是个人的某种先天禀赋,而是个人在社会实践中锤炼而成的一种特殊品性,它是社会道德要求的内化或体现,反映着活生生的现实生活的内容,展示着现实社会的道德风尚。
其二,综合性。个人道德品质不是零碎的个人生活片断,而是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为的综合体现。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渗透并影响个人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
其三,稳定性。个人品德不是临时的、短暂的道德现象,它一经形成,就会长时间地影响人的知、情、意、行各个方面,使人形成一定的道德思维或评价“定势”、道德意志力和道德行为习惯。
l 个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首先,个人品德对社会道德的发展变革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社会道德要求只有同个人品德相结合,才会转变为现实的道德力量。同时,个人品德提升的过程也是能动地作用于社会道德的过程,它能够为社会道德的发展进步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其次,个人品德是个人实现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个人在行为过程中整合行为动机、确定行为目标、自觉调控行为过程等都是个人品德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锤炼个人品德的方法:
首先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个人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地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体现在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上,体现在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上。
应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进行道德修养。
其一,学思并重的方法,即通过虚心学习,善于思索,辨别善恶,学善戒恶,以涵养良好的德性;
其二,省察克治的方法,即通过反省检验以发现和找出自己思想与行为中的不良倾向、不良念头,并加以及时抑制和克服;
其三,慎独自律的方法,即在无人知晓、没有外在督的情况下,坚守自己的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行事,不因为无人监督而恣意妄为;
其四,积善成德的方法,即通过积累善行或美德,使之巩固强化,以逐渐凝结成优良的品德;
其五,知行统一的方法,即把提高道德认识与躬行道德实践统一起来,以促进道德要求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外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
2.加强道德修养要自觉向道德模范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