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遍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下,成人高考热得有些“发烫”。尽管社会上前几年便有对文凭的戏谑之语,比如“学士满街走,硕士不如狗,只有博士还可以抖一抖”;比如“现在流行两种文凭:一种是真的假文凭,一种是假的真文凭”;再比如大小城市街头屡禁不止的假证广告,以及几百元钱便能“搞掂”的假高校毕业文凭。这一现象正在传递一个信息:文凭热的异化和畸热,已和假货一样,几乎泛滥成灾。
“有文凭不等于有水平”、“文凭不高水平高”,这些话大家已经听滥了。而现实的情况是,如果你没有一纸文凭,那“凭”什么证明你的水平呢?况且文凭本来的作用便是一种学识和水平的证明,只是由于“注水文凭”作怪,人们才开始怀疑其应有的价值。
原在一家商场工作了10多年的张婷婷,经历了一次刻骨铭心的应聘经历。那时,由于单位效益不景气,她便想凭借自己会打字又学过财务知识的优势,应聘到民营企业做文员。当她走进像集市一样热闹的人才市场时,她傻眼了,连许多大专、大本的学生都在用人单位高悬的招聘条件下啧舌不已。再看那些用人单位,连办公室打字的都要大专毕业;有一家保洁公司更可笑,明明给大酒店打扫卫生,还要求女工不光年轻,还要有中专以上文凭。问了几家面孔生硬的公司招聘负责人,张婷婷满怀酸楚,走出闹哄哄的招聘现场。
不甘人下的张婷婷通过高考上了某院校开设的成人函授文秘大专班。两年后,张婷婷拿着大专文凭,理直气壮地又去那个人才市场应聘。果然,非常自信的她成功应聘到一大型超市,当上了办公室文员。在记者采访她时,已升为主管的她说起首次应聘经历,仍掩饰不住内心的情绪,她说,不就是弄了个文凭嘛,其实,我除了知道些办公室工作的名词术语外,我还是我,打字早熟了,财务也学过,就因为是中专生,让人看低了。
在人才市场,前几年,许多应聘者都有类似的经历。这两年此类事情有所减少,用人单位开始理智起来,注重起人才的实际能力了。但是,文凭和学历仍是用人单位必设的一道门槛。
某医院的主治医师刘某,今年已是40岁的“尴尬”年龄,原因是和她同时进医院的几个同事先后上了副高职称,由于她毕业于一所医专,虽然后来在山西医科大学进修过一年,但评职称时人事部门认为,进修结业证书不算本科文凭。就因为这,她到现在也没有评上副高。职称虽不是水平和职位的代表,但却和分房子、长工资等实实在在的福利挂着钩,也体现了人在单位的一种“尊严”。因此,因文凭不到位而耽误评职称,也是一件让人沮丧和无奈的憾事。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有事业,家里有家务,外面有应酬,的确是“多事之秋”。没有文凭固然能活,但生活的质量可能要打折扣。分析中年人赶“文凭潮”现象,应该说,一部分人还是事业心驱使,想通过进修学习,增长学识,提升自我;还有一部分人是迫于“赶潮”,为了晋升,为了调资,为了分房,总得混个文凭吧,这便是一种趋时赶潮的无奈了。当然,还有人铤而走险,和假证贩子打起了交道。文凭引得人憔悴,以假充真混社会,个中的苦涩、艰辛和无奈,真是五味俱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