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大知名跨国药企相继被爆传出裁员的消息,医药人的2016年注定不平静。跨国药企“超国民待遇”的渐行渐远,对国内药企来说或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
近日,各大知名跨国药企相继被爆传出裁员的消息,其中就包括强生、罗氏、优时比、礼来、葛兰素史克、施贵宝等。
随着医药专利悬崖的到来,医疗反腐之风越刮越猛,加之新药研发缓慢,以及公司业务的不断推进调整,不少药企开始大幅度裁员,同时,跨国药企把成熟产品外包给国内药企,产品团队顺带转移给下家或者解散,也是一种变相裁员。
其实,从2011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就掀起了裁员风暴,并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国内政策以及市场一系列的变化,对跨国外企来说,中国市场也许不再是避风港湾。
据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出于成本控制,裁掉盈利能力较差的生产线一直是跨国药企惯常手段。
10月6日,诺华方面向记者确认了裁员信息。
此次诺华将关闭位于上海和瑞士施利伦的生物制剂部门,其中,上海生物制剂部门的裁撤涉及18个职位,瑞士施利伦生物制药部门的关闭涉及73个职位,热带疾病研究中心从新加坡迁至美国加州涉及84个职位将被裁撤。对此诺华表示,做出该决定是出于缩减开支和加强研发协同效益。
这也是诺华继今年8月宣布关闭细胞和基因疗法部门,裁员120人、280人整合进诺华肿瘤业务部门之后又一裁员行动。
无独有偶,强生公司发言人Ernie Knewitz年初时就表示在未来两年内,医疗器械部门将裁员约3000人,占该部门全球员工总数的4-6%。
然而,诺华、强生只是众多跨国药企裁员的一个缩影。
据知情人士爆料,罗氏派罗欣也将裁员,已有员工被约谈,具体裁员详情暂时未知;
赛诺菲美华美将主要产品易善复卖给了三九,尴尬的是,代表们想被裁,都高兴的等着赔偿,听到n+3都沸腾了,结果还得等着主动离职;
12月6日,施贵宝正式宣布解散OTC业务及其团队,没有可转岗,涉及中国OTC团队共计150人左右;
同一日,优时比也召开BVT事业部电话会议时通知,自2017年1月1日起,泛福舒将销售外包给上海斯迈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更有爆料称,强生的非处方部门也将于12月底进行一轮裁员,32个代表和4个地区经理面临失业;明年年初将进行第二轮裁员,预计179多人的队伍将精简至90多人,近半人员将被裁撤。
多家跨国药企频频裁员的背后,值得关注的是,裁员始终少不了在华业务的身影。
长久以来,跨国药企在中国一直享受着“超国民待遇”,其背后的单独定价权、高额利润和超高的市场占有率一度备受跨国药企‘青睐’。
但随着国内招标政策的变化以及竞争加剧,外资药企出现了专利悬崖、单独定价权取消、降价弃标、新药上市难等困境,在中国市场业绩增速也逐渐放缓,中国已不再跨国药企的避风港。
跨国药企面临多重压力,调整业务,甚至剥离非核心业务,专注于自身的优势业务成为其必然选择。
此外,据业内人士分析,在当前合规要求下,作为跨国药企,一旦在中国被处罚,在国外也有可能被连带处罚,后果很严重。从2013年的葛兰素史克商业贿赂案到今年12份美敦力因价格垄断被罚1.185亿,都在表明中国市场生存环境趋紧,合规性受到重视。而将销售外包后,企业风险就小多了,这也是礼来、诺华、GSK等,于今年先后将部分品种中国区销售权转给中国本土药企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也就不难看出,跨国药企在华频频裁员原因,一是跨国药企的“超国民待遇”已经渐行渐远,二是跨国药企受到的竞争日益加剧,在华格局有待重构。
趁着跨国药企大幅裁员、调整产品结构之时,国内药企也趁此大势吸纳外企人才、品种。
跨国药企的变相裁员,把成熟产品外包给国内药企,产品团队顺带转移给下家或者解散,国内药企纷纷充当接盘侠。
目前国内药企接盘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购买收购所属企业,例如,今年5月,交大昂立战略入股约20%的中国泰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泰凌医药”),发布公告宣布,其与诺华制药达成协议,向后者收购骨科品牌密盖息、相关知识产权、许可证及其他资产,总共交易金额为1.45亿美元。
根据协议,泰凌医药将获得中国(包括港台地区)、韩国、东南亚、印度等亚太主要地区,以及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巴西、南非等世界其他地区的销售网络。
根据泰凌医药2015年的年度报告披露数据测算,该收购预计将使泰凌医药年销售额增加40%以上,也成为了公司新的重要利润来源。
另外一种方式是接盘销售权。11月9日,礼来中国正式宣布将其抗生素产品希刻劳和稳可信在中国大陆市场的分销及推广权出售给亿腾,此项合作将于2017年1月1日开始。这已经是今年第5例跨国药企将其在中国的某个产品线,与中国本土制药公司开展商业合作。
北京鼎臣咨询创始人史立臣表示,这对国内药企来说是个难得的市场机会。国内药企应该主动出击,积极和外资药企联系,因外资药企手握着太多过期专利药。随着医改的逐步推进,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外资药企觉得利润空间不足时,和国内药企合作就成了一个较好的选择,而这个机会一旦抓住,就是你的。原因是,国内药企在低成本营销仿制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借助本身的团队优势,再加上有了好品种,就可以迅速扩大市场。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