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学校=好老师=好成绩”的量化标准到“成长环境影响孩子一生”,学校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承担的角色越来越丰富。作为多次教改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从自身的经历中领悟到,开放独立的思考能力和可持续学习能力比眼前的“好成绩”更能为孩子带来好未来。或者说,一个独立、开放的自由成长空间,是好学校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的第一项重要内容。每当一年一度小学招生、小学生升入初中的时候,一些大城市就面临择校难题。许多家长焦虑:怎么才能让孩子进入心目中的好学校?许多校长困惑:面对超出学校接收能力的需求,应该怎么办?
“教育是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让孩子在成长中体验快乐”“办喜欢的学校”……近年来,这些令人振奋的口号和认识令人们对教育多了一份期待和些许盼望。因为,如今孩子们不喜欢学校、不喜欢老师、不喜欢学习的事例太多太多,不喜欢的理由太多太多,且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增加。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这是按照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少年身心成长特点和教育规律对地方政府履行职责的要求。但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如果二者是统一的,那就再好不过了。但现实中学校存在着差异,择校问题就此产生了。
我们解决这一难题的思路是,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切实缩小区域内学校之间的差距,一方面持续规范入学行为,重点治理择校乱收费。与此同时,持续宣传“适合的教育就是最好的教育,能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就是好学校”的理念也至关重要。
这就涉及“什么是好学校”的问题。
是历史悠久的名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是教学设施好、教师水平高的学校?
可是,问题出现了。尽管一所学校符合上述“好学校”的条件,但它的教学方式更适合自学能力强的学生,那么它对于自学能力暂时不强的学生就未必是“好学校”;尽管一所学校符合上述“好学校”的条件,但它的教育方式更适合某种性格的学生,那么它对于另外性格的学生就不一定是“好学校”。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一所学校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但会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每个孩子也是不同的,他们需要适合的学校提供适合的教育。这才是教育均衡实现后的“最高境界”。
我们虽然没有灵丹妙药一下子实现这个目标,但教育部门在努力、学校在努力!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改革与尝试:
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到每一个学生家家访”,有的学校尝试“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有的学校立足于“以孝为魂”、“以礼为先”,有的学校探索“学校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育人”、“让每一个学校空间学生都喜欢”,还有的学校坚持做到“学生可以随时找校长”、“家长参与教育管理”,还有的学校做了“一个班不止一名班主任,同时配备学业班主任、心理班主任、体育班主任”的尝试……
各地区也行动起来了,有的实施“一长执两校”,有的尝试给每个班级甚至每个孩子确定学习的路线图和学习方法食谱,有的提供条件让老师们在学校间主动交流起来,带出所有学校的优质和特色。
令人欣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北京中关村第四小学的家长说,大校有大校的规模,小校有小校的精致,老校有老校的历史,新校有新校的活力与潜能,可以说是各有优势与特色;辽宁省大连市第七十一中学的家长说,孩子的作品在班级随处可见,她能够面对几十名参观者从容自如地介绍班级文化,我时常感觉自己也在和孩子们一同幸福成长;浙江省嘉善县第四中学的家长说,有太多的不可能,在孩子的身上变成可能;上海的家长说,新的学校教育理念真的让我们感动——“不一定第一,但你是唯一”,“不一样的生命,一样的精彩”,“把百姓的孩子高高举起,一个都不放弃”……
校长和老师们也感到了实实在在的提高,他们说,“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有工作动力过,为了能给孩子们提供适合的教育,政府和学校真是把我们老师素质的提高看得比天还重,我们有机会去学习,有人来关心,有政策作支持,最重要的是办学条件均衡了,资源共享了,生源正朝着科学的方向配置,这是我们期待的理想的人生舞台。”
其实,这正是教育规划纲要吹响的新一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冲锋号,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性任务剑锋所指。均衡发展是面旗帜,也是一个好的载体,均衡的不仅仅是教室、宿舍、操场和实验室,也不仅仅是让每所学校都有好的老师,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孩子都有适合的教育,让提供适合教育的学校离家门口更近,让近的学校更好。
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说: "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孩子的童年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良好的校园生活质量必将使学生身心愉悦、内心充实、充满成就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飞速提升,使学生学习的兴趣迅猛增长。
不可否认,虽然经过多年的建设和整合,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同一地区、同一层次的学校之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一般学校与名校、重点校还有着一定的差距,这是客观事实。从这一点上说,家长们择校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不一定名校就适合自己孩子的成长,不一定重点校就绝对能使自己的孩子成才,而进了一般学校,就一定不适合自己的孩子,就一定成不了才。因此,家长如果要给孩子择校,也要会择,而不要盲目地跟风,以免既耽误了孩子,又浪费了金钱。毋庸置疑,择校是一门学问,既需要研究学校、老师,也需要研究自己的孩子。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学校,使孩子得到快乐成长的空间,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不论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其中的道理基本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