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学的是手艺,老师不仅要讲理论,更要‘手把手’的指导操作,老师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端什么样的饭碗。”简校长介绍,为了让学生学到过硬的技术,学校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实施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制定修订;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或开设讲座,将企业新知识、新技能和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了校企零距离。
同时,学校陆续聘任了包括首届省职工职业技能大赛“焊接状元”吴新华、湖北省喷漆十大“枪王”之一易建红等40余名企业高技能人才和社会各类能工巧匠来校任教。他们在教学中将专业知识与企业生产实际有机结合,生动活泼,情景育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了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和专业教学的创新。在他们的培养和指导下,学校有一大批学生活跃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技能竞赛的赛场上,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除了中国企业专家,学校还请来了外国职教专家。学校还与德国汉诺威中国中心合作开办 “中德班”,聘请了德国手工业行业协会的技术专家吕德伯克,毕尔申科,麦歇斯勒等亲自讲授专业核心课程,引入德国“双元制”先进职业教育理念和“学习领域”课程教材,在学校内进行德国职教教学模式的现场演练,对学校借鉴先进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高人请进来了还不够,交通学校还把“车间”也请进来了。学校通过校企合作,按企业的标准要求,先后共同建设完成了“东风标致培训中心”、“巴斯夫油漆培训中心”、“上海永大电梯教学基地”等10余个真实职业情境实训基地。企业投入教学车辆26辆,各类总成125台套,设备(仪器)82套,累计1000余万元,同时定期更新设备、教学车辆和技术资料,保证了学校教学设备和技术资料的更新与市场同步,保证了“做中教”、“做中学”理实一体学习情境任务(项目课程)的实施和企业员工培训要求,使得学生“上学如上班”,学生在企业文化和学校文化的深度融合中成功从“学校人”转变为“企业人”。
高人来了,车间来了,订单也来了。学校利用地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地域条件,发挥自身资源优势,联合区域内外大、中型先进装备制造类、现代服务类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定向式培养模式的合作。合作企业向学校赠送整车、专用工具等实习实训设备及生产技术资料,进一步推动了校企合作的资源共享。
自2005年以来,订单培养模式合作企业数量、培养学生数量均呈阶梯式增长的态势。学校先后与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武汉华灿光电有限公司、武汉华工正源光子技术有限公司,西子奥的斯、通力、日立电梯等企业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派遣技术人员给学生上课,指导学生进行实习教学,使学生更加直接地了解和掌握企业生产岗位的工作要求,为企业输送所急需的技能型人才。据统计,近三年交通学校受益于订单培养的学生数量年均达670 余人,占当年毕业生总数的近40 %。通过订单式培养形式,不仅使学校与企业联合培养的学生实现了对口就业,进一步使校企双赢格局优势得以凸显,并受到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